今年寒假,外国语学院本科生联合党支部响应学生处关于党员寒假返乡调研的号召,以“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主题进行了系列调研活动。
外国语学院本科生联合党支部的徐语笛同志在寒假期间以“喜迎改革开放四十年,感悟家乡社会变迁。”为主题,针对家乡发展状况的优势进行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调查。改革开放40年来我的家乡日新月异,因此我选择了从日常生活的视角来见证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次调研目的是了解家乡,感悟家乡变化,在实践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宣传和阐释,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革开放不是一项纸上谈兵的政策,而是一项惠及每个老百姓,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好的惠民利民的政策。
调研地点选在长春市居民社区和街道,采访对象主要是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老人以及市民。90后的我生在了信息化时代,并没亲眼见证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于是我深入到长春当地社区去采访不同年龄段(60后,70后,85岁老人)的长春人,看看他们眼中改革的变化。
衣:过去买不上好衣服,家里姐妹8个总是一件衣服轮流穿。现在大家追求时髦,衣服的装饰性更强了。
食:小时候冬季基本就是酸菜和土豆为伴。改革开放使得物质生活极大的富饶。东北在40年前想要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是一种奢望,不是由于没钱,而是由于根本就没有卖的。毕竟那个时候交通还不是很发达。而且即便是有一些水果,运到北方也已经冻了。所以那个时候在东北冬季最常吃的水果就是冻梨和冻柿子。估计很多的新一代的年轻人没有品尝过,在那个时候感觉这些冻的水果就是人间美味,从来就不敢奢望在冬季能够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现在每天都在“过年”,比起大鱼大肉甚至更想吃有机蔬菜。
住:过去住的是筒子楼,现在是楼房,更加暖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行:过去想出门很困难,选择也十分单一,现在出行的方式越来越多,相比之下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长春下雪次数变少了,雾霾天却只增不减。再加上东北经济和南方相比差出一大截,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去“北上广”,东北不再像之前那样风光了。
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加百姓经济收入。最近这些年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的频繁。我们东北农村的大米和木耳等产品不仅广销国内的各个省市,而且还有许多有机产品销往了海外。在国家的帮助下,农村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很多邻居都住进了楼房。而我也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拥有了自己的楼房。在楼房中再也不用感受冬季的严寒,也不必频繁的烧炕,感受到了国家带给的温暖。
感想:
徐语笛:四十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四十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谐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成果,和谐更表明了时代的特性——开放与开明。纵观世界,放眼国内,无处不体现这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变。工业、农业、交通、国防、教育、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处处展现改革开放的成果。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90后的我没有完整的经历这四十年来的改变,但是通过采访不同年龄段的人,可以侧面感受这些祖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们眼中的变化。
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经济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当时“市场”一词在社会主义国家听起来是那么的格格不入。那时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我父亲还给我展示了当时一些具有浓郁计划经济特征的物品,比如粮票布票、火柴票等。
90后的我,感受最深的是家乡逐渐与互联网时代接轨。小时候记得总玩爸爸的BB机,后来有了大哥大、小灵通、智能手机。现在就连家乡卖烤红薯糖葫芦的爷爷都会让我用支付宝扫码支付。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举世瞩目。这种“变”,不但是令世人瞠目的经济腾飞奇迹,是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吐故纳新之变,更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脱胎换骨之变。这种“变”,对中国而言,无远弗届,事无巨细。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惊叹于这些变化,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