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动态
北航学生赴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交换学习心得(三)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28

  早晨7点伴随着室友煮咖啡的声音起来,匆忙的起床吃几口BretzelCurrywurst走在欧洲初冬湿润的路上前往教室已成了近六个月来的日常——在这短短的六个月中,我首先以一个游客、或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探寻周遭那些新奇而陌生的事物,在此后,我逐渐发现一开始的奇感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那些友善的、作为一个融入者所感受到的——一声声过路人的温暖问候,万圣节在柏林列车上塞给我们糖果的可爱大叔,宿舍门口Doener店土耳其老板乐此不疲辣椒用中文怎么说8的亲切询问,Sprachkurs上各个国度同学讨论起各国文化的愉悦气氛....  

  但这种更多的是来源于人与人的彼此信任和认同。在文化差异上,中西方显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让我感触最深刻的是中西教育观念的差异。  

  诚然,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很关注教育问题的,这关乎着我们的未来事业与生活选择,但我们也逐渐发现,我们所做出的这种关注似乎正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相对被动的趋势——如同被追赶者作出的消极回应一般,我们所处的时代正迫使着我们迈进,而一旦我们对于这种迈进产生其可能会陷入预见中的循环的恐慌中,不可期的茫然和荒无感便随之而生。我们曾与在与外国友人探讨这种差异,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专业的选取角度的不同。许多中国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他们本身谈不上对专业有多么喜欢,甚至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西方学生则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我喜欢什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拥有怎样性格和能力的人?——由于专业选取角度的不同,人们关注问题的出发点也会不同,这也是中西教育观念的根本差异之一。  

  第二,对于重点能力的培养的不同侧重点。中国学生倾向于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成绩;而西方学生更倾与向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如文案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公关能力等。——相较而言,中国人更注重硬件条件,西方人更注重软实力。  

  第三,本身人生价值观开放性角度的差异。相较于西方学生,中国学生对于未来就业乃至婚姻持有的观念相对更具规划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享受当下,这和他们的优良福利制度和相对轻松的就业竞争有很大联系。——总的来说,中国人重“理”,西方人则更重“感”。  

 “我似乎觉得,为我们所经历过的那种紧张而富有戏剧性的生活作见证,是一种应尽的义务,因为每个人都是那些巨大转变的见证人。”20171015日我们德国正在开姆尼茨工业大学上着作为交换生的第一堂课,Fassbender教授用茨威格的这句话作为学期的引入语,“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不存在任何的逃避,不可能像我们先辈那样置身事外;由于同时性的新机制,我们始终和时代休戚相关。”可能是先入为主的观念使然,这段话的内容竟也巧合般成为我这段德国交流期间感触最深的经历。在这里,我不想讨论茨威格先生1934年写下的文字在当今社会是否具有常识普遍性这种繁琐深奥的问题,我只想感性地用这句话作为这次海外交换的一个不忘初心的小小总结。

 

  “社会与时代,这两个话题永远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如纽带般盘旋并行,人类的生活是他们的影子。受时代与社会现实限制,我们无法彻底改变许许多多的问题,即便如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即将在社会立足大学生,我们也应为自己设立一种有立足点,拥有内在自豪和自由的生活方式来面对未知的挑战。

 

梁脉秋 15291401

版权所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1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